白色碎花上衣,藍色短褲,左手持黃綢,右手揮鐮刀,在舞臺上以精彩的舞姿呈現出關于豐收的喜悅。
近日,在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主辦的“2024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秋季)推介活動”現場,12名當地村民為與會者呈現出她們自導自演的舞蹈,歌頌勞動和豐收。
今年63歲的陳秀琴是大洼區清水鎮大清村的村民,也是舞蹈隊的領隊。12名隊員,年齡最小的50多歲,最大的已過古稀。“這幾年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來游玩的城里人也多了,吸引城里年輕人的咖啡館等新業態不斷出現。我們平時下田勞動,閑暇時和姐妹們排練舞蹈,將農事活動以舞蹈的形式展現出來,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美好生活!”陳秀琴說。
藝術源于現實。陳秀琴和她的姐妹們的生活是大洼區農業農村發展、農民生活質量飛躍的縮影。大洼區位于遼寧省西南部、遼東灣東北部,河海交融之處,稻蟹共生之地。近年來,大洼區以生態種養為基礎,以產業融合為路徑,以全域發展思維推動休閑農業高質量發展,休閑鄉村旅游的新業態不斷涌現。
圖為游客在紅海灘公園游覽。 李國強 攝
以新業態助力城鄉交流融合
平安村是一個傳統的朝鮮族聚集村。
“你好,請進!”在平安鎮平安村的咖啡廳里,負責人權順福用朝鮮族語和漢語熱情地和客人們打著招呼。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正聚在一起邊聊天邊喝著朝鮮族特色咖啡,還拿出手機拍照打卡。
59歲的權順福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2019年,她到村里的咖啡廳工作,如今每個月有3000元工資收入。
“這幾年村容村貌越來越美,特色產業的發展和特色文化的挖掘給我們村帶來了人氣和流量,游客越來越多了!除了咖啡廳,周邊還有民宿、餐廳、特色產品體驗店等新興業態。”權順福介紹說。
近年來,平安村深入挖掘朝鮮族民俗文化,結合稻蟹種養,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2023年,平安村共計接待游客3.2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900余萬元。
在平安村游客接待中心,平安村黨支部書記金勇正在為游客們講解平安村村史。提起金勇,村民們不由得豎起大拇指,也揭開了一段平安村發展史上的佳話。
金勇的父親金壽善在1985年至1991年擔任平安村的黨支部書記,彼時金壽善帶領村民最早實現每家都接通座機電話,平安村也被譽為“盤錦電話第一村”。2016年,在外經商小有名氣的金勇為了幫助村子有更好發展,毅然回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回村任職后,金勇帶領村民在平安鎮的支持下,錨定打造“小而精”的休閑美麗鄉村目標,聚焦客群,深化體驗。
“我們面向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8000名在校生,打造有朝鮮特色的咖啡館、富有朝氣的‘村BA’籃球賽事,成為大學生體驗鄉村生活的新路徑;同時,根據相關單位團建研學需求,開設朝鮮族語課堂、朝鮮族服裝旅拍、辣白菜打糕制作等體驗活動,企業入駐數量日漸增多。”金勇說。
如今,平安村已經打造出插秧節、辣白菜節、垂釣節等富有特色的農事活動,集合特色農產品資源,注冊平膳貢、權大嫂等商標,推出大米、河蟹、蒲筍、堿地柿子、朝鮮族醬菜等農產品矩陣,2023年,平安村實現品牌農產品銷售收入530萬元。
以創意活動提升文化體驗
“老師,你看看我畫的五谷豐登……”
“老師,你再來看看我畫的嫦娥奔月……”
9月11日下午,23名來自大洼區二界溝街道榮興中心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到榮興村稻作人家休閑農莊,在老師的指導下畫著五谷糧食畫。
榮興稻作人家位于二界溝街道榮興村,是集游覽觀光、科普研學、民俗文化、住宿餐飲于一體的國營休閑農莊,總占地面積約670畝。
幼兒園園長李月告訴記者,這是他們第一次來這里開展研學體驗課程。
“我們想通過這樣一個活動,讓孩子們了解鄉村,辨別五谷,同時也會為他們講述中秋節的來源,提升他們對農耕文化和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李月說。
在農莊內,稻田慢行系統、玫瑰賞花園、垂釣園、采摘園、特色餐廳等多種業態分布各處,游客們樂此不疲地進行著深度體驗;在榮興博物館,游客們詳細了解榮興村從灘海碼頭、拓荒墾殖到今天的變遷史。
“我們把研學體驗作為農莊近年來的一個重要發展路徑,通過實物、圖片、沙盤及文件記載等多種形式,再現農耕場景,融入剪紙、葦編、排船工藝等老傳統手藝,開設趣味性體驗課程,提高對不同年齡階段游客的吸引力。現有研學游項目40余項,年均接待團隊近300個。”二界溝街道副主任安雙剛說。
榮興村黨支部書記冷亮表示,榮興村以承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秋季村晚等活動為契機,豐富農莊的文化和活動內容。同時,依托現有業態,圍繞服務內容,形成客房管家、民間藝人等服務團隊,催生了一批創業能手,實現合作共贏。據介紹,2023年,榮興村共計接待游客萬余人,經營收入達220余萬元。
以三產融合促鄉村發展
風吹稻浪,稻香陣陣。
行走在王家街道石廟子村,感受一望無際的稻田風光,體驗被稱為“行走的稻田博物館”的稻作文化體驗地,讓游客流連忘返。
“這是我們推出的二十四節氣文化體驗手冊,您看看!”在一處體驗館前,講解員為記者介紹著村里以稻為媒拓展出的“產業+文化”深度體驗活動。
近年來,石廟子村以稻作產業為基礎,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研學、鄉村民宿等業態。“我們村圍繞稻作產業,配套景觀菜園,打造‘小稻同學’文化IP,開展‘春插秧苗、夏聽蟲語、秋收希望、冬藏美味’研學主題課程,形成以‘純臻稻香童夢田園’為品牌的稻作文化體驗地,提升研學體驗吸引力。”石廟子村黨支部書記于葆興說。
產業融合不僅體現在文化賦能,更重要的是特色產業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石廟子村利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熱潮,把特色農產品銷售得更旺。
于葆興介紹道,石廟子村圍繞游客購買本地優質特色產品的需要,集合大米、河蟹、堿地柿子等具有濃郁本地特色農產品,打造“洼間拾禮-大洼特產館”,打通線下體驗、線上銷售,促進農產品“前端”與消費者“末端”對接,取得了不錯效果。
據悉,石廟子村還采取自營、出租、合作等多種方式盤活農村閑置資源,以盤錦特有的稻米文化為主旋律,發展原汁原味的鄉村特色民宿,通過招募民宿主理人,引入電商達人等經營精品民宿,帶動從事餐飲、服務等40余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1萬余元。
“大洼區目前已建成省級美麗宜居鄉村102個,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良好條件,同時有5個村莊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此外,我們以稻米、河蟹等特色農業產業為基礎,建立農業數字化科學管理平臺,打造優質稻米和河蟹生產基地,依托稻作產業核心區打造鄉村休閑精品景點,實現三產融合發展。2023年,大洼區接待游客1377萬人次,實現休閑旅游收入38.01億元。”大洼區區長胡楠表示。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于險峰 王壹
服務郵箱:agricn@126.com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395205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035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06045 京ICP證05068373號
農民日報社主辦,中國農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