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包裹的種子,來自中國,飽滿飄香的稻谷,長在非洲。從一個項目,到一個產業,黃皮膚漢子的執著,讓黑皮膚的兄弟,理解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意。稻浪千重,路遠情長。”這是《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盛典》給楊華德的頒獎詞。
4月8日晚,中國援布隆迪第三期高級農業專家組組長楊華德獲評“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一位農業援外專家緣何感動中國?本報記者帶您走近農業援外專家的杰出代表楊華德。
用實實在在的田間表現“說話”
個子不高,身型精瘦,皮膚黝黑,一副眼鏡,長相普通。僅看外表,很難想象他就是讓布隆迪的水稻單產從每公頃2.5噸左右猛增到9-10噸的“魔術師”,是布隆迪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國家功勛成就獎”的外國人。
2015年,四川省威遠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楊華德第一次遠赴布隆迪。此前,他曾參與莫桑比克農業技術援助任務,有過一年的農業援非經驗。但這次,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些,他被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選派為中國援布隆迪第三期高級農業專家組組長。
迎接中國專家組到來的是一場暴雨。作為農業專家,楊華德馬上注意到布隆迪雨熱條件很好,但農業農村的狀況卻令人揪心,“遍地的荒草,破敗的鄉村,很多人一天只能吃一兩頓飯,晚上幾乎都是餓著肚子睡覺”。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東部,因形似心臟,被譽為“非洲之心”。布隆迪是典型的農業國家,90%的人口從事農業,但生產條件落后,生產工具基本只有“一把鋤頭加一雙手”。
面對當地嚴峻的糧食安全形勢,楊華德腦子里只有一個問題——曾解決中國幾億人吃飯難題的雜交水稻,能否幫這個國家減饑減貧?到布隆迪的前兩個月,他幾乎沒有停下腳步,實地調研反復對比,最終與專家組其他成員達成共識,決定在布隆迪試種雜交水稻。
沒有前人的實踐經驗,無法適用國內的栽培技術規程,要在非洲種植雜交水稻,楊華德明白必須“蹚出一條新路來”。很快,他們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縣林格四村建立了試驗田。
當地村民對這些中國專家充滿好奇,他們發現中國專家種水稻很不一樣,種得很稀,每公頃用種量只有他們的七分之一。
“一開始大家肯定有些不信任,但實實在在的田間表現會‘說話’。”楊華德說,試驗取得出乎預料的成功,試驗田平均每公頃水稻產量達10噸,超出當地平均產量三倍多,其中一個超級稻品種還創造了每公頃13.86噸的非洲水稻高產紀錄。
楊華德(左二)與當地農戶在布隆迪布瓊布拉農村省Kirikula雜交水稻示范村。 資料圖
中國專家創造的高產紀錄引起轟動。一個名為《金山調查》的非洲新聞節目組聞訊而來。“他們的記者要采訪我,我說中國人不喜歡自夸,做得怎么樣,讓別人來評述吧。”楊華德婉拒了采訪。經過長達半年的調查,《金山調查》采訪了當地農戶、官員、技術人員,連發三篇文章,全面、正面評價了中國專家實施的水稻試驗項目,并預測“未來雜交水稻將在非洲有大發展”。
實現鄉村的“自身造血”
微風徐徐,試驗田里的禾穗低垂搖曳。楊華德在思考,既然有這樣好的試驗效果,該如何把它盡快轉化為生產力,讓農民增產增收?
從試驗示范,到擴大示范,再到推廣,這種思路看起來順理成章,但在布隆迪實施卻困難重重。
“誰來投入?老百姓都窮,沒有錢買種子和肥料。”楊華德點出問題所在,在試驗階段要解決的是技術問題,但進入擴大示范階段后,投入就顯得尤為關鍵。專家組可以為農民提供這一季的農資,那么下一季,下下季呢?
為保證當地農戶的可持續種植,專家組創造性地提出了“生產性投入基金”模式,即專家組與當地有關部門合作,為農民提供第一季種植雜交水稻所需的農資,農民收獲后將收成的一部分投入到基金當中,而基金將被集中起來作為下一季的投入。
很快,“生產性投入基金”模式獲得成功,嘗到甜頭的農民自覺自愿交基金,并積極投入生產。
解決了資金保障問題,楊華德意識到,當地傳統種植觀念亟待轉變,要讓農民接受一套新的水稻種植技術體系。“水稻每一階段都有生長重心,每一項操作都有時效性,布隆迪傳統栽培習慣慢節奏,技術措施不能適時貫徹,加之粗放的田間管理,很難保證產量的最大化。”
為此,楊華德又帶領專家組著手培養“青年帶頭人”,將雜交水稻栽培技術傳授給當地的年輕人,再由他們去輻射更多的農戶,建立起一個技術推廣體系。每一位青年帶頭人都要經過層層選拔,并接受三年左右的理論和駐示范村實踐培訓。
“學員們都很厲害,很多人已經成為當地雜交水稻產業發展的骨干。”談起自己的學員們,楊華德很自豪。
“是中國專家組培養了我。”作為當年首個被選定的青年帶頭人,現任布隆迪國家合作經濟發展署署長的恩達·伊克基始終感念中國專家組的培養之恩。
改變伊克基命運的節點在2016年。專家組在示范村選址時,偶遇大學畢業后失業在家的“90后”青年恩達·伊克基,發現他英語好、聰慧好學,便將其選定為農業技術員。他跟隨專家組學習種植技術及管理知識,不僅自己通過技術致富,還作為當地技術負責人,配合中國專家組帶領示范村全體村民脫貧。如今的伊克基,已成長為布隆迪最年輕的政府高官和全國經濟發展領導者之一。為了表達對楊華德的感激之情,伊克基將自己第一個孩子的中間名取為“Yang(楊)”。
像這樣的青年帶頭人,專家組已培養了110余名,他們中的很多人成了優秀的本土專家。時至今日,在中國專家組的努力下,布隆迪雜交水稻示范村的數量已達到56個,遍布該國的15個省份。
“在有些示范村,我們先示范幾十公頃,農民收獲后一看效益這么好,自己就會想辦法擴大種植,發展速度快得很。”令楊華德欣慰的是,這種可持續模式的探索,正逐漸顯現出它強大的生命力。
楊華德(右)在布隆迪錫比托克省盧岡壩墾區指導駐點青年帶頭人學習生理性病害知識。資料圖
“中國專家組的援助不是‘輸血’,而是要實現鄉村的‘自身造血’,開展任何項目前,我們都會考慮技術上是否成熟,經濟上是否可行,只有讓農民確確實實增產增收,它才具有可持續性。”楊華德說。
“我想讓這個國家更多人吃飽飯”
回望來時路,郁郁滿芳華。援外9年,楊華德見證了布隆迪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修繕了房屋,學員的兄弟姊妹都上學了,有人買了小汽車,示范村建起了許多二層小樓……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機構共同發布的《2023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2年,處于危機以上級別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的人口大幅上漲,達到了2.58億人。而作為58個重度糧食危機國家之一的布隆迪,處于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的人數卻不增反降,從2017年的260萬人,減少到2022年的140萬人。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縣林格四村,中國專家組和部分青年帶頭人雜交水稻示范村喜迎豐收。資料圖
“今天生活是我們過去不敢想的,是中國專家組讓我們富起來的。”2023年9月17日,專家組首個雜交水稻示范村林格四村自發集會,全體7000余名村民一致要求,授予專家組功勛成就獎,感謝專家們為該村脫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并載入村史。
因為通信故障,楊華德當天沒能趕赴現場,但他一直將證書珍藏著,“這個證書我很稀罕的,它是老百姓的心意”。
2021年國際勞動節,楊華德獲得布隆迪總統親授的“國家功勛成就獎”,表彰他在農業領域,特別是種子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楊華德成為布隆迪歷史上,第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外國人。
對楊華德而言,獎項是榮耀,更是鞭策:“我想讓這個國家更多人吃飽飯,爭取在2029年基本解決溫飽問題。”
讓大家都吃飽飯,這個愿望不僅源于一個援外農業專家的責任,也源于他的情懷。楊華德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農民家庭,因為貧窮他曾交不起生活費,甚至休學一年賺錢才能繼續學業。“看到布隆迪這些孩子們的今天,我就想到我的昨天。”因為也曾飽嘗貧困之苦,楊華德對布隆迪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
耕耘在非洲的9年,楊華德見證了很多個水稻豐收的幸福時刻,但在相隔萬里的中國,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遺憾。由于在疫情期間駐守布隆迪,楊華德缺席了兒子的婚禮。“雖然如此,但我的家人都給予了我極大的理解和支持,他們的支持,是我最堅強的后盾。”楊華德說。
今年1月,第六期援布隆迪高級農業專家組項目開啟,楊華德再次赴非。在“非洲之心”布隆迪,他將繼續帶領專家組,書寫中國雜交水稻的援外傳奇!
服務郵箱:agricn@126.com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395205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035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8 京ICP證05068373號
農民日報社主辦,中國農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